關於咖啡




台東金崙溪流域咖啡的發源

Responsive image
1 9 7 4 年﹝民國6 3年﹞張冠淼從當時擔任台灣省農林廳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技士張清勤﹝鳳梨之父﹞手中獲贈咖啡種苗﹝阿拉比卡品種﹞ 種植於南大武山金崙溪流域近黃溫泉、都飛魯溫泉上方海拔高度8 0 0公尺排灣族舊讀古梧部落附近之農場。

1 9 83 年﹝民國7 2年﹞放棄經營,任其自然生長。

1 9 8 8年﹝民國7 7年﹞舊讀古梧被劃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每當進入咖啡熟果期時,野獸與鳥禽會來叼食熟果,
在叼食的過程中卻也使牠們成了天然播種的自然媒介。

由於生態林下的野生咖啡種苗數量持續增加、範圍持續擴大,顯見經過自然演化已成為歸化種。

後因金崙溪流域之原住民從農場取得野生咖啡種苗栽培,使此品種成為金崙咖啡的主要品種。


咖啡評鑑七大項目為何?

Responsive image
1.乾香氣(Dry Fragrance)
2.濕香氣(Wet Aroma)
3.酸度(Acidity)
4.醇厚度(Body)
5.滋味變化度/層次感(FIaVor/DimenSion)
6.餘韻(Aftertaste)
7.均衡度(Balance)


專業的咖啡術語

Responsive image
Flavor【風味】是香氣、酸度與醇度的整體印象,可以用來形容對比咖啡的整體感覺。
Acidity【酸度】是所有生長在高原的咖啡所具有的酸辛、強烈的特質。此處所指的酸辛與苦味或發酸(sour)不同,也無關酸鹼值,而是促使咖啡發揮提振心神、與滌清味覺等功能的一種清新、活潑的特質。
Body【醇度】是調理完成的咖啡飲用後的,在舌頭對咖啡留有的口感。醇度的變化可分為清淡如水到淡薄、中等、高等、脂狀,甚至某些印尼的咖啡如糖漿般濃稠。
Aroma【氣味】Aroma是指調理完成後,咖啡所散發出來的氣息與香味。 Bouquet是比較不常用的字,專指研磨咖啡粉的味道。 Aroma通常具有特異性,並且是綜合性。用來形容氣味(Aroma)的詞包括:焦糖味、碳烤味、巧克力味、果香味、草味、麥芽味、濃郁、豐富、香辛等。
Bitter【苦味】苦是一種基本味覺,感覺區分佈在舌根部分。深色烘焙法的苦味是刻意營造出來的,但最常見的苦味發生原因,是咖啡粉用量過多,而水太少。苦味並不是發酸(sour)的同意字。
Bland【清淡】生長在低地的咖啡,口感通常相當清淡、無味。咖啡粉份量不足、而水太多的咖啡,也會造成同樣的清淡效果。
Briny【鹹味】咖啡沖泡後,若是加熱過度,將會產生一種含鹽的味道。有部分咖啡店的咖啡屬於這種味道。
Earthy【泥土的芳香】通常用來形容辛香而具有泥土氣息的印尼咖啡。但這些所指的泥味並非指咖啡豆沾上泥土的味道。某些商業用咖啡會以廉價的咖啡混合,其中所含的泥味可能會變的髒髒的,這顯然是因為將咖啡豆鋪在地上進行乾燥、粗操的加工技術所造成的。
Exotic【獨特性】形容咖啡具有獨樹一格的芳香與特殊氣息,如花卉、水果、香料般的甜美特質。東非與印尼所產的咖啡,通常具有這種特性。
Mellow【芳醇】是對低至中酸度、平衡性佳的咖啡所形容的形容詞。
Mild【溫和】表示某種咖啡具有調和、細緻的風味。生長於高原的拉丁美洲高級咖啡,通常被形容為質地溫和。此外、它也是一種咖啡界的術語,用來指所有除了巴西生產的高原咖啡。
Soft【柔潤】形容如印尼咖啡般的低酸度咖啡;亦可以形容為芳醇或香甜。
Sour【發酸】一種感覺區主要位於舌頭後側的味覺,是淺色烘焙咖啡的特點。
Spicy【香辛】指一種令人聯想到某種特定香料的風味或氣味。某種印尼所產的高原咖啡(尤其是陳年咖啡),蘊含小荳蔻般香甜的氣味。
Strong【濃烈】就技術上而言,形容的是各種味覺優缺點的多寡,或指特定的調理成品中,咖啡與水的相對比例。就通俗的用法而言,濃烈形容的是深色烘焙咖啡強烈的風味。此外,它也誤導人們產生含有大量咖啡因的錯覺。事實上,咖啡因含量高的是罐裝的清淡咖啡,因為其中含有較多的低因咖啡。
Sweet【香甜】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形容詞,本質上幾乎像是水果味,與酒味也有關。生長於哥斯達黎加高原的咖啡通常具有辛烈的風味。
Wild【狂野】形容咖啡具有極端的口味特性。一般人若是無法接受的話,會稱之為古怪,但也可能是吸引的特色,看個人喜好了。
Winy【葡萄酒味】形容一種令人聯想到葡萄酒般的迷人風味。水果般的酸度與滑潤的醇度,所營造出來的對比特殊風味。肯亞咖啡便是含有葡萄酒風味的最佳典範。
此文轉載自台灣飲料調製協會


咖啡的鹹味

Responsive image
咖啡的鹹味主要由礦物質鹽類所造成,如氯化鈉(食鹽)、氯化鉀、氯化銨…等, 蘋果酸鹽與葡萄糖酸鹽也具有鹹味。礦物質鹽類易溶於水,咖啡萃取時很難避免被釋出。


咖啡的苦味

Responsive image
咖啡的苦味是由烘焙時造成的糖分、部分澱粉、纖維質的焦糖化、炭化及咖啡因…等的生物鹼物質、綠原酸…等的多糖體、鈣、鎂…等的金屬鹽所致。焦糖化、炭化物質,分子較小,小分子苦味易溶於水,多醣體較不易溶於水。


咖啡的甜味

Responsive image
咖啡的甜味是因咖啡豆烘焙時,咖啡豆中許多大分子物質被裂解後所釋放的小分子糖類,如葡萄糖、蔗糖、果糖···等所造成的甜味。醣類甜味物質易溶於水。


咖啡的酸味

Responsive image
咖啡的酸味是由很多有機酸所構成的:蟻酸、醋酸、乳酸、草酸、琥珀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奎寧酸...等。 酸味成分在烘焙初期會增加至高點,後隨烘焙時間而降低。 酸味物質大多很容易溶於水,一般以烘焙來控制。


虹吸式咖啡萃取的學習參考

Responsive image
咖啡粉入水後,會產生分層,油脂在最上層,
含氣泡的粉在中層,重量足夠的沉底,
攪拌是為了讓水與粉充分混合使能萃取完全,但實際萃取的時間短,
攪拌次數的多寡不是重點,如何確實快速的壓粉與適當的攪拌,使其均勻的萃取完全才是重點。

虹吸式萃取給人優雅的主觀印象,所以會講求溫柔優雅的萃取動作,
但下粉到熄火的時間僅數十秒,若靠小火讓它自動吸水萃取實在更難掌握,所以才需要壓粉,將粉壓入水中的時間也是越短越好,
迅速壓粉後就須輕柔攪拌,幫它與水充分混合,
至於順時鐘逆時鐘實在是假議題,攪拌次數也是如此。

好的咖啡需要適當的萃取,掌握好水溫與時間就能做到,

了解萃取基本操作原理後,再來建立屬於你自己的萃取方式與姿勢。


虹吸式咖啡萃取注意事項

Responsive image
1. 咖啡粉顆粒大小
2. 火力
3. 沖煮:先置粉、後置粉、雙沖
4. 攪拌
5. 冷卻:自然冷卻、人工冷卻
6. 環境溫度


手沖式咖啡萃取六大關鍵

Responsive image
1.咖啡豆:新鮮優質的咖啡豆。
2.適當的研磨:中度研磨。
3.熱水溫度:適合的水溫。
※剛烘焙好的豆子要以較低溫緩緩萃取。
※經氧化平衡後的咖啡豆適合較高溫萃取才能釋放出味道與香氣。
4.充分的悶蒸:輕柔緩慢的注入適量熱水,新鮮的咖啡粉會如同漢堡般的膨脹,靜置二十到三十秒,讓咖啡的芳香盡情釋放。
5.濾杯的邊緣部分不要注水:避免咖啡濃度低而無味。
6.注意萃取流速:避免萃取過度或萃取不足,萃取結束後留在濾杯上的咖啡粉會形成均勻完美的缽狀。


手沖式咖啡萃取注意事項

Responsive image
1. 咖啡粉顆粒大小
2. 水溫
3. 注水:高度、流量
4. 手沖時間
5. 環境溫度


咖啡四師

Responsive image
一小師三大師
1.咖啡師:萃取
2.咖啡園藝師:栽培
3.咖啡烘焙師:烘焙
4.咖啡評鑑師:杯測(品質官能鑑定)


台東咖啡與客家族群的淵源

Responsive image
西元1939 年(昭和14年),東臺灣咖啡產業株式會社在雷公火山坡地(今關山鎮電光里) 進行咖啡栽培,成立東臺灣日之出農場,總面積達841 甲,派員至西部新竹州招募移民, 安置於咖啡會社(電光里廣興)、下農場(電光里南興)及三農場(電光里東興)等各處形成小聚落;

1940 年(昭和15年),苗栗頭份人饒維方到初鹿「咖啡試驗所」(今卑南鄉初鹿村)承攬水土保持工程, 因勞力不足回原鄉招攬工人,共募到二、三百人,在初鹿形成客家聚落。


烘焙後的咖啡豆為什麼會這麼香?

Responsive image
咖啡豆所含的物質豐富,如礦物質、碳水化合物、低分子量醣類、多醣類、果膠、含氮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在受熱烘培的過程中,會造成一連串複雜的反應,因而產生非常誘人的香氣。
而最重要的反應有二:
1.焦糖化反應(caramelization,醣的氧化與褐變)。
2.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胺基酸與醣類的反應)。

上述兩種反應皆需要醣類,咖啡生豆中所含量豐富的醣類,正是提供這兩種反應的重要物質。
據研究發現蔗糖含量與咖啡豆風味有著正向的相關性,阿拉比卡(Arabica)生豆的蔗糖(Sucrose)含量是羅布斯塔(Robusta)生豆的兩倍,這也是阿拉比卡種咖啡豆風味優於羅布斯塔的原因。

註: 「梅納反應」比較「焦糖化」的重點整理
胺基酸+還原醣類+加熱至150℃以上=梅納反應。
醣類only+加熱至180℃以上=焦糖化。

焦糖化會使糖在不須加水的狀況下直接熔融成液態。兩項反應都會產生香味、顏色由變黃到變深變黑。
兩者彼此可能在同一次加熱中同時發生,但不會互相混合,也不可混為一談。 還原醣指的是具有醛基或是酮機的醣類(或統稱羰基),如果醣、葡萄糖等單醣、以及具有這些官能基的的雙、寡或是多醣類,因為梅納反應的主角之一就是羰基與胺基反應,因此相當重要,不過要注意的是,
蔗糖因為是葡萄糖半縮醛和果糖的半縮酮反應結合而成的雙醣,兩個羰基都作用掉了,因此屬於非還原醣,不會參與梅納反應。
(註: 咖啡學~第八章~咖啡烘焙概論(上) 第207頁倒數第四行開始有關蔗糖參與梅納反應的論述,可能需要修正。


咖啡「公豆·母豆」之說

Responsive image
咖啡「公豆·母豆」之說,乃源自於印尼,是針對觀光客的噱頭。
許多人把咖啡圓豆叫做「公豆 」,稱平豆為「母豆 」,但就植物學而言,這顯然是盗聽塗說。
咖啡屬茜草科植物,其花屬於「完全花」,就是說「自花授粉」,一朵花本身就具備雌雄蕊,根本無雌雄株或雌雄花之分。
咖啡花的子房中有兩個胚珠,因是自花授粉,所以授粉率極高,通常兩個胚珠都會授粉成功,而發育成含有兩個種籽(平豆)的咖啡漿果;

但有少數只有單一胚珠授粉,而發育成單一而圓形的種籽,故稱為「單豆」,又叫做「圓豆」(日本叫丸豆)。以後若有人對你說:同株生長的圓豆與平豆風味不同,圓豆風味較佳。你只要一笑置之,聽聽就好!


咖啡油脂

Responsive image
任何的咖啡沖煮方式都不應該犧牲掉油脂,
因為咖啡熟豆的芳香精華全部濃縮在含咖啡醇和咖啡白醇的油脂中,
如果沒有咖啡油脂,黑咖啡就成了平淡無奇的苦水。


咖啡生豆

Responsive image
咖啡漿果經過乾·濕等方式加工處理後,即成為咖啡生豆(Raw bean/Green bean)。
依生豆儲存的時間長短具體分為:

當季豆(Current Crop),即剛採收的生豆;
新豆(New Crop),即第一年的生豆;
舊豆(Past Crop),即存放兩年的生豆;
老豆(Old Crop),即庫存太久的生豆;
陳年豆(Aged Bean),不同於老豆,其儲存方式獨特

採帶殼(羊皮)生豆儲存於乾爽通風處,烘焙過後,陳年豆風味酸質變弱,醇度變高,質感變厚,老成持重。
烘焙時新豆與老豆相比,新豆由於含水量高,傳熱較老豆難,所以新豆的烘焙難度較高。
烘焙後,新豆感覺活潑,有自然花香,優質的酸味,含水量高,綠原酸豐富,味道相對鮮明強勁;老豆感覺沉穩,醇度和濃厚度高,含水量少,體積輕微膨脹,味道柔和。
隨著時間的增長,生豆內部水分逐漸減少,生豆的顏色會逐漸由深綠色轉淡;清新的果香或草香等氣味也會逐漸變弱、活力減少。

這些都可以作為辨別生豆新鮮度的依據。


黑咖啡

Responsive image
黑咖啡是指不加調味劑的咖啡,沖泡器具很多元,故它也包含義式濃縮咖啡。

義式濃縮咖啡則是指以摩卡壺或義式咖啡機沖煮出來的咖啡。 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因此會產生偏好以某種方式沖煮或飲用何種咖啡豆等的習慣,若屏除這個因素,則每種咖啡豆都能做成黑咖啡,也可沖煮義式濃縮咖啡。


淺焙與深焙的咖啡因孰高?

Responsive image
淺焙與深焙的咖啡因孰高?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很多人會說深焙過程裂解較多咖啡因,所以深焙的咖啡因低於淺焙,也就是焙度愈深,咖啡因愈低。但卻有不少研究指出,咖啡因不會因焙度不同而有大幅的起伏,即咖啡因在烘豆過程中非常穩定。
咖啡因沸點(升華點)178℃,熔點237℃,焙至178℃以上,固態的咖啡因開始微量氣化,但除非加熱到237℃,否則咖啡因是不會大幅崩損。
況且在正常烘豆下,是不可能烘到這麼高溫的,也就是說:在正常的烘豆下,不會因淺焙或深焙而影響咖啡因的含量。


咖啡因的釋出

Responsive image
咖啡因昇華溫度為178°C;
若以溶解度而言,當水温為100°C時可溶67 % ,80°C時可溶18 %;
研究報告指出,若以95℃的熱水沖泡1.68分鐘可萃取出咖啡中咖啡因含量的一半,若沖泡5.54分鐘則可萃取出90﹪的咖啡因。
也就是說:沖泡咖啡時,水的溫度及沖泡的時間決定咖啡因釋出的多寡。


咖啡氣味分類

Responsive image
高揮發性氣味─酵素作用副產物:花類、水果類、草本類

中揮發性氣味─焦糖化作用副產物:堅果類、焦糖類、巧克力類

低揮發性氣味─乾餾作用副產物:脂類、香料類、碳化類


影響咖啡熟豆保鮮的五項因素

Responsive image
1.氧氣:採用單向排氣閥容器,隔絕氧氣。
2.光線:採用不透光容器,隔離光線。
3.濕度:避免潮濕的環境,乾燥保存。
4.温度:避免高温的環境,陰涼保存。
5.時間:賞味期內食用完畢。


好咖啡的重要指標~酸

Responsive image

咖啡最具內涵的味覺是酸味,咖啡所呈現的酸是由生豆本身的特性以及烘焙程度所造成的。
咖啡優質的酸味是大自然活潑氣息,且明亮迷人的風味表現。
咖啡若失去了酸度,就等於失去了咖啡的生命力,品嚐起來空洞乏味、無豐富層次。
精品咖啡追求那份迷人的酸,愉悅的酸是衡量一杯好咖啡在口感上的一個重要指標。


咖啡豆的基本物質

Responsive image

1.水份
2.礦物質
3.碳水化合物
4.低分子量醣類
5.多醣類
6.果膠及木質素
7.含氮化合物

a.植物鹼
b.葫蘆巴鹼
c.菸鹼酸
d.蛋白質及胺基酸
e.綠原酸
f.脂質
g.揮發性物質
h.有機酸
i.咖啡因


養生咖啡

Responsive image

未能將瑕疵豆去除的黑咖啡,只是一杯減少糖及奶負擔的咖啡,不但無法呈現乾淨的風味,而且絕對不會是一杯養生咖啡;

只有精品黑咖啡才能讓您喝到最乾淨的風味,並且是杯道地的養生咖啡。


經研究證實

Responsive image

咖啡果肉具有之功效:

1.提振心情和體能
2.抗紫外線
3.抗發炎
4.抗自由基
5.抑制食慾
6.抗老化


咖啡究竟是毒?還是藥?

Responsive image

好書分享

百藥之王~一杯咖啡的藥理學

經醫·藥學研究,證實咖啡能預防:肝癌、第二型糖尿病、高血糖、老人癡呆、降血壓、帕金森氏症···等疾病。 晨星出版


烘焙色卡之運用

Responsive image

專業咖啡烘焙者所面臨許多品質控制的挑戰,其中之一便是一致性。烘焙分類與烘焙品質兩者變成每天生產的優先重點。

雖然最精準的品質控制計畫要使用精細的設備,和化學分析以形成烘焙品質指數與程度或烘焙分類,但這些複雜的測量都超出了大多數烘焙者的財務及技術資源。杯測為烘焙品質的最終評價,而且一個敏銳或受過訓練的味覺是沒有替代品的。 此文截錄自探索精品咖啡的秘密

但是,談到烘焙程度分類的話,專業咖啡產業尚未有建立的標準或參考文獻。複雜的是,似乎沒有人對烘焙分類語言或術語能夠達到意見一致。烘焙分類主題的目的是要製造出許多顏色盤,能用來對不同的烘焙程度進行分類。分類的基礎是,在控制烘焙環境下,糖的化學反應之發展。色卡會使用一個數字指標,以避免任何術語上的爭議。


判斷烘焙程度的方法

Responsive image

1.時間設定:藉由紀錄烘焙時間與口感對等關係,作為烘焙設定之依據。
2.溫度變化:藉由記錄溫度與口感對等關係,作為烘焙設定之依據。
3.焦糖化色差:藉由烘焙時間與溫度變化所產生相對應的焦糖化著色程度與口感相對關係,作為烘焙設定之依據。
4.煙霧氣味:藉由不同階段烘焙所產生的煙霧氣味與口感之對等關係,作為烘焙設定之依據。(此方法會危害鼻膜與嗅覺,故不建議使用。)
5.卓氏分級法:透過烘焙時間•溫度區間•焦糖化色度之交替設定,以建立一個能消除因氣候•豆種•烘焙量不同時的多種參考烘焙依據。

此文截錄自探索精品咖啡的秘密


台東咖啡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後天的努力不可懈怠

Responsive image

造就一杯好咖啡有其先天條件及後天條件:
天然微氣候、地質土壤、品種等屬先天條件。
栽培、後製、烘焙、萃取等技術屬後天條件。

後天條件當中,栽培及後製技術屬農業性知識;烘焙及萃取技術屬工藝性知識。

但咖啡還有個終極知識,就是咖啡杯測:透過咖啡杯測所得結果給予咖啡客觀的評價,咖啡杯測師(評鑑師)再以其專業提供農業性及工藝性各項技術面的建議。


為何要舉辦精品咖啡杯測評鑑訓練?

Responsive image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致力於為追求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卓越品質,以及優質咖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建立咖啡的品質標準,規範對咖啡專業人員技藝的認證標準。

對台東咖啡農友而言,確實需要先建立一個可依循的制度,才能在穩定中求發展。


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是台東精品咖啡的推手

Responsive image


西元2010年(民國99年)2月,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成立

第一、二屆理事長廖添成,總幹事張博承,二人在任期中帶領協會幹部,開始了「精品咖啡」各項相關研習課程,舉辦了2010年、2011年、2013年(民國99年、民國100年、102年)東部島嶼型精品咖啡評鑑比賽,使台東咖啡產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台東縣各鄉鎮咖啡產銷班

Responsive image


台東縣各鄉鎮咖啡產銷班 依地理位置,由南至北,自西而東排列為
達仁鄉特用作物(咖啡)產銷班第二班
金峰鄉咖啡產銷班第三班
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四班
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六班
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七班
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四班
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五班
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七班
台東市咖啡產銷班第四班
鹿野鄉咖啡產銷班第十六班
鹿野鄉咖啡產銷班第十七班
池上鄉咖啡產銷班第二班
成功鎮咖啡產銷班第一班
長濱鄉咖啡產銷班第二班
台東縣目前共14個咖啡產銷班,東河鄉咖啡產銷班正在籌備中。


台東咖啡種植分佈於三線五區

Responsive image

三條線路為:
南迴線、縱谷線、東海岸線。

五個地理區為:
中央山脈、花東縱谷平原、卑南溪三角洲、海岸山脈及泰源盆地。

三線五區生產的台東咖啡各具特色風味。


古坑咖啡的掘起帶動了台東咖啡種植潮

Responsive image

西元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及2000年(民國89年)象神·2001年(民國90年)桃芝·納莉颱風重創古坑,重建期間古坑咖啡漸漸嶄露頭角,於2003年(民國92年)拔得頭籌舉辦「台灣咖啡節」,古坑咖啡於此時正式掘起。古坑咖啡的掘起帶來了區域性的經濟發展,也因此帶動了台灣的咖啡種植潮,台東許多農友也紛紛投入了咖啡的種植,經過將近10年來的努力,台東種植咖啡的面積已成為全國最多的縣份,2014年(民國103年)官方統計台東縣種植咖啡面積已達270公頃,且持續增加中 。


台東咖啡種植的二種方式與栽培的三種農法

Responsive image
種植的二種方式為:
1.全日照方式(裸露)
2.半遮蔭方式(林下)
栽培的三種農法為:

1.慣行農法(農業化學)
2.有機農法
3.自然農法

因種植方式與栽培農法的不同,咖啡樹的病蟲害防治、土壤的肥培管理及園區的田間施作,差異極大,對於咖啡的風味亦有所影響。


艾蘭哥爾咖啡緣起

Responsive image
台灣的咖啡樹為外來種,於1884年由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栽培,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本政府陸續在台灣各地推廣、試種,台東廳也在1912年接受由殖產局分配的阿拉比卡咖啡種子。日本官員發現咖啡的生長情形良好,鼓吹台東大量種植咖啡,日後台東成為咖啡重要產地。 西元1974年張冠淼先生從台灣省農林廳嘉義農業試驗分所獲贈阿拉比卡品種咖啡種苗,種植位於南大武山金崙溪流域的近黃跟都飛魯溫泉上方800公尺之排灣族舊讀古梧部落附近,此為弘宇自然農場咖啡種原區。 舊讀古梧部落已於西元1988年劃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是台灣地區目前所保留面積最大、林相最完整的天然林地,孕育著豐富珍貴稀有的生物資源,亦為瀕臨絕種之世界稀有保育動物台灣雲豹的棲息地。 農場位處深山,交通運輸不便,增加了管理及採收的難度與成本。西元1983年放棄經營,任其自然生長,因緊臨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每當進入咖啡熟果期時,野獸與鳥禽會來叼食熟果,在叼食的過程中卻也使牠們成了天然播種的自然媒介,由於生態林下的野生咖啡種苗數量持續增加、範圍持續擴大,顯見經過自然演化已成為歸化種,西元1993年(民國82年)成立弘宇自然農場野生咖啡種原保育區。 西元2000年因古坑咖啡掘起,咖啡帶來地方經濟利益,金崙地區之原住民開始從弘宇自然農場野生咖啡種原保育區取種栽培,因此弘宇自然農場野生咖啡品種(阿拉比卡歸化種)成為金崙咖啡的主要品種。 西元2004年(民國93年)自家採種並以自然農法種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富山之弘宇自然農場,農場海拔高度500至800公尺,背山面海,終年海風吹拂,時有雲霧籠罩,咖啡樹種植於雲間帶下緣之生態林內,由於得天獨厚之天然微氣候與自然農法的種植方式,生產的咖啡豆品質優良,具有島嶼豆及高原豆之特性,沖泡出的咖啡擁有獨特香氣與口感。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稱台東為「Alanger」,故將「Alanger」音譯為中文「艾蘭哥爾」,西元2011年(民國100年)將種原保育區,更名為「艾蘭哥爾經典咖啡野生種原保育區」,並且將弘宇自然農場所生產的咖啡豆,命名為「艾蘭哥爾經典咖啡豆」,創立了「艾蘭哥爾咖啡」品牌。 台東為典型之農業縣,幅員遼闊,偏鄉地區經濟蕭條,人口外流嚴重,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經濟因素所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甚為嚴重,如何培植高經濟之永續產業,讓偏鄉居民能夠安居樂業,乃當務之急,有鑑於此,弘宇企業致力於台東咖啡產業之提升,從事生產者之教育及輔導工作,並以消費者為導向,舉辦咖啡各項技術之研習及活動,推廣台東精品咖啡,建立台東咖啡產消平台,以期創造台東咖啡文化,讓台東咖啡躍上國際舞台,亦讓台東咖啡走入台灣的家庭,走入你我的生活。


台東咖啡種植以阿拉比卡種為主

Responsive image

世界咖啡三原種為:

1.阿拉比卡種:佔世界生產量的75%左右,其中精品咖啡產量僅佔8%左右。

2.羅布斯塔種:佔世界生產量的25%左右,大部份做為即溶咖啡之用。

3.賴比瑞亞種:佔世界生產量的1%左右。


台東咖啡產地

Responsive image

南迴咖啡:達仁鄉、金峰鄉、太麻里鄉、卑南鄉部份地區

東海岸咖啡:東河鄉、成功鎮、長濱鄉

縱谷咖啡:卑南鄉部份地區、鹿野鄉、延平鄉、關山鎮、池上鄉


手選精品咖啡豆

Responsive image

未經過挑除劣豆的生豆,
如果烘焙後消費者喝到的身體裡,
除了會攝入毒素之外,也容易造成心悸、噁心、咖啡醉等身體不適的症狀;

手工挑選過的精品咖啡豆無論在香氣、口感或是餘韻上
絕對都遠遠勝於機械所挑選含劣豆的咖啡豆。


台東咖啡緣起

Responsive image
台灣的咖啡樹為外來種,於西元十九世紀1884年(清光緒10年) 由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栽培,1895年(清光緒21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訂立了馬關條約, 滿清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西元二十世紀初1901年日本政府在台灣各地推廣、試種, 台東廳也在1912年接受由殖產局分配的阿拉比卡咖啡種子,日本官員發現咖啡的生長情形良好, 鼓吹台東大量種植咖啡,日後台東成為咖啡重要產地。


鑑賞台東精品咖啡極致的風味~酸味

Responsive image

咖啡的酸源自於咖啡豆的天然果味,所有水果皆有酸味,只是程度上有所差異,咖啡也是水果,原本就帶有酸性,咖啡種子在經過多重加工後,尚能保有一種純淨的狀態,才能喝到充滿大自然活潑氣息,且明亮迷人的風味,此風味即是專家所說的酸味。

精品咖啡酸質的口感表現為感官評價的步驟項目之一。
酸的專業性定義上分為:

1.自然的,受歡迎的酸(一種可以創造愉悅、回甘與活力感的咖啡味道)。
2.自然的,不受歡迎的酸(一種源自於咖啡失敗的後製、貯存、萃取‧‧‧等,所造成不愉快口感的刺激性味道),也是大部份一般飲者對酸味產生誤解的原因。
3.不自然且不受喜歡的加工酸,是自然酸的替代品,但大致上有一種刺激性的壓縮味道。


東河鄉「咖啡園」百年老樹

Responsive image


圖片為日治時代種植於東河鄉泰源地區之賴比瑞亞種咖啡老樹,已列入老樹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