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自然農法是體察自然運行的變化並配合栽培作物特性而採行適當的人為措施及施用自然資材以從事生產的農業方法。
特點:
“雜草與病蟲害”皆為自然運行的一部分,滅絕或過度抑制均會破壞自然之運行,故不以任何藥劑來防治。
自然資材雖為自然界能自然生成與存在的物質,但施用時仍須注意其成分與用量,以免對栽培地自然運行造成劇烈的影響。
大部分的化學肥料均為自然資材,但具有成分單純濃度高之特性,雖不排斥使用,但有三不原則─「不直接施用、不單獨施用、不大量施用」,即需配合其他自然資材經過生物(微生物、蚯蚓、植物等)轉化後使用。
重要概念:
自然運行係指規律且循環的天體運轉作用於獨特而複雜的立地條件,對生存其上的生物亦造成直接與間接的影響,構成千變萬化但無廢棄物質的循環生態鏈,在此循環中所有物種皆可獲得營養物以維生存,亦終成為營養物以供養其他物種利用。
栽培作物系自野生種選育的栽培種,有人類所期望的特質,但其在原生地所產生的遺傳特性並未完全改變,因此這些特性仍攸關栽培作物移地種植的成敗。
人為措施的目的在於使作物融入當地的植物社會與生態、強化作物競爭力、提升生產力。包含土壤改良、育種、伴植與田間管理等。
自然資材目的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質、補充流失移出的養分元素與營造適合作物生長的微氣候,以增加作物對環境逆境的抗性。概分為固態如礦石粉、堆肥與液態的如水與液肥。
自然農法的精神
自然農法之精神在於使作物融入栽培地的生態體系,雖然仍無可避免的影響原有的平衡,但和緩的改變使自然運行的力量較易迅速重獲平衡。因此,不能自然生成存在的物質,包含人工基因改良的作物、賀爾蒙、抗生素、殺蟲劑、殺草劑等人類創造的物質均在禁用之列;而自然資材亦需考量對栽培地的影響酌量使用。
不同的物種伴隨其立地條件的變化,產生獨特對抗逆境的方式,而得以與自然運行融為一體,不斷繁衍進化,也因為各有不同的生存本領,相互競爭有限資源但卻能共生於一處,沒有一物種能獲得絕對的生存優勢,均仰賴別的物種獲得食物,本身亦成為其他物種的佳餚,構成完全利用的生態循環系統,這便是自然運行的平衡。
自然農法多層次作物栽培暨農業環保循環經濟
弘宇自然農場採自然農法多層次作物栽培暨農業環保循環經濟,從事經濟農作物生產。
何謂:「自然農法多層次作物栽培暨農業環保循環經濟」?
目前在弘宇自然農場以自然農法從事多重經濟農業生產~經濟樹木(喬木)下種植經濟作物(灌木),疏林後之段木可從事菇類生產,經濟作物下之植被可栽種特用作物,特用作物再加工製成健康商品。
栽培用的咖啡生豆有帶殼的,也有去殼的,但不論為何種,都必須是沉於水的豆子才有發芽力。
咖啡生豆泡水催芽的時間以7-10天最佳,每天要換水(自來水勿用),天冷時可用微溫的水(約體溫)來泡會快一點,不要再加其他的東西,正常的種子經過這催芽程序後,應該看的到伸展出來的芽點,這芽點是它的根芽。
有了它就可以種在潮濕的栽培介質上了,種植時芽點朝下,覆蓋深度約一公分,勿壓實,保持濕潤狀態,當根往下生長時,豆子會被頂出來,豆子接觸光照後會轉綠色然後再長出子葉。
咖啡是陰性植物,幼苗不需直射的陽光便能長得很好,故適合作種子森林,幼苗期可在室內栽培很長的時間。
咖啡樹的育苗催芽處理經驗分享
咖啡樹的育苗很重要,咖啡漿果採收後除去果皮·果肉與不良豆後即可播種在濕潤且排水良好的栽培介質上,薄覆土即可,保持濕潤約經1-2個月即可見幼苗,發芽率幾達百分之百,若經催芽處理可使發芽整齊,縮短發芽時間。發芽的苗移入植盆經一年的照顧約可達一尺高,即可擇期定植,定植後第二年春季即可少量開花結果,4-5年後即進入盛產期。若以灑豆成苗的方式栽培,則充滿不確定性,會造成發芽後難以管理的問題。
咖啡樹的育苗經驗分享
經過第四天催芽的可可豆,100%長出了芽點,這芽點就是根芽,已可移入植盆覆蓋薄土了,保持濕潤經30天左右,就能看見子葉翠綠的可可樹苗了。
與咖啡豆同樣方式催芽的可可豆
弘宇自然農場生產的芽苗菜,採用天然腐植土及山泉水栽培,設施簡易,技術門檻低,讓自己吃得營養、美味又養生。
自然芽苗菜
林中取材(疏林),現場植菌,就地栽培。
吸收大自然天地精華,營養成份高,Q彈清脆。
段木黑木耳
慣行農業大量使用除草劑、化學肥料與農藥,破壞了自然運行,而所生產的食物供人食用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文明病,讓醫療產業蓬勃發展,只是這樣的人為經濟生態鏈,肥了廠商,傷了生產者與食用者,受了毒害還求償無門。
雖然是不好的經濟生態鏈,但它卻是日益鞏固,因為食用者在乎的是農產品的外表,生產者在意的是收成時的獲利。
認證與檢測無法提供保障
現有的法規規範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也禁止某些藥劑使用,但現在能用的藥劑不保證以後仍可使用,而檢測亦無法全面實施,偶而抽檢總有超過標準者已被食用。有機農法亦是循此模式,不過多了許多認證,亦對環境友善些。但是生產者牟取提高產量以增加獲利的心不變,所以只換了方式來除害蟲,殺蟲的意志仍舊不變。
人類自詡為萬物的主宰,人定勝天的觀念被大肆宣揚,為了豐裕生活所需,肆無忌憚的取用自然資源,環境惡化速度加劇,逐漸影響日常生活,選擇生活環境的自由日益喪失。
雖然農業用地只占陸地面積的一部分,卻是人類最接近自然的環境,但在主宰者的意識下,極盡殺戮之能事,除作物外寸草不生,當然更容不得昆蟲的存在,以致地上所生產的食物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造物質,讓食用者膽顫心驚。
人亦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且個體差異極大,對人造物質與天然毒物的忍受力亦是如此,因此改變農業生產方式製造無毒的食物漸被重視與採用,其中最為普遍的是有機農法,但生產者亦是以殺害「害蟲」的方式來確保收成,至於使用何種藥劑則無法一窺究竟,只衍生出一堆認證,達成某些人造物質不得檢出的共識而已,但這樣的標準仍經不起檢測。
因此要生產自然健康的食物必須從心開始,放棄主宰者的心態,讓作物在自然環境中成長以至收成。這樣的農業生產方式便是自然農法。
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天體有地球、月球及太陽。地球的自轉一圈是一日,有日夜的變化也引起板塊運動;繞行太陽一周的時間是一年,繞行期間帶來了四季變化;月亮繞地球一周是一月,它的引力能產生潮汐變化、盈虧所反射的太陽能亦對生物產生影響。這些運行相當規律,周而復始的循環,人類體察這些變化現象而制訂曆法與節氣以為作息農耕之依據;而其他生物亦依此運行規律各有不同的作息方式,並內化於基因中,得以永續繁衍,成就現在的大千世界。
天體運行衍生的循環便是自然運行
天體運行本身是個循環系統,太陽供應能量、月亮改變磁場、地球提供原料,所有的生物均仰賴此三者始能成形,所有生物死後也盡歸塵土,這過程中,植物的生育有規律性的周期變化,微生物與動物的生育亦然,三者所共構的生態鏈亦是一個循環系統。因此在自然運行下的萬物是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社會,少了一個就會暫時失衡,所有成員都會受到影響。
農業活動是人類生存的本能
人類學會栽培作物與圈養動物後,逐漸進入衣食無缺的農業社會,但人們仍是在自然環境中求生存並與其和諧共存。進入工業時代後,農業也工業化,講究科學~但僅侷限在化學領域,只以化學肥料和化學藥劑來栽培作物,由於這種偏頗,將農業與自然分割,農地變成植物工廠,嚴重干擾自然運行,僅數十年間便已弊病叢生。
健康的植物少有病蟲害,要栽培出健康的作物就必須先了解作物的環境需求與生理需求,才能採取符合作物需要的作為,使作物健康的生長,因此與作物溝通是栽培者的必要技能,但作物不會言語,因此必須透過察顏觀色來與作物溝通。
首先要了解作物健康時是何模樣?它的地上部是最容易觀察的,如葉的顏色、形狀、強度,莖的色澤與長度等,一般從所栽培的作物中找出最強壯、沒有昆蟲取食的植株即可,仔細觀察並在腦海中記下它的模樣,並在不同的物候期重覆觀察與記錄,以作為比對之用。
當植物營養失衡時,葉片會呈現不同徵狀,如葉色較淡,可能是缺氮素或缺水所致;葉的厚度變薄,可能是元素缺乏也可能是日照不足,每個栽培品種都有不同的表徵,需要花心思摸索,一但累積足夠經驗後,便能用自然資材或以人為措施來協助作物健康的生長。
實行自然農法後,自製堆肥安全又便宜,它的主原料是有機質,農場的雜草與作物殘體均是良好的素材,只要調整好碳氮比,補充因收成移出的礦物質及降低土壤酸度的礦石粉後壓實,並適時澆水翻堆,便可製成營養物質均衡的堆肥。最好能加入過篩的園土,因為它含有豐富的微生物與足夠的微量元素,能加速堆肥形成,而過程中亦會將土中微量元素轉化為有效態。
基因改良作物與畜牧廢棄物要腐熟後才使用
基因改良作物最常見的是黃豆,豆粕則是泛用的有機氮肥,畜牧廢棄物亦是常用有機氮肥,但若為使用配方飼料所產生者,抗生素與賀爾蒙含量甚高。若使用此兩種氮源製作堆肥,需經微生物分解至完全腐熟後使用,始可避免破壞土壤生態。
規律的自然運行造就了規律的生態循環,植物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是,自然界中兩者搭配得天衣無縫,幼小的毛毛蟲總有嫩葉可吃,破蛹的蝶總能採到花蜜,這絕非它們運氣好,而是兩者在自然運行下所演化形成的生態鏈,有著互利共生的關係。
植物在種子階段,便能感受自然運行,然後在最適當時機破甲而出,生根展葉,快速茁壯。在成長期中,根生長與枝葉生長都有一定的規律;進入生育期後,開花期與果熟期亦有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植物的物候期,同一種植物因立地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物候期。
田間管理無非是要給植物一個適當的生育環境,配合立地自然運行的節奏來播種、移植、施肥、灌溉、修剪、採收等田間管理作業,將可獲得最佳效果。
植物能利用日照提供的能量將大氣與土壤中的養分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再合成其他物質儲存於植體內,以供再次生長所需,因此植物的生長必須仰賴日照,但有的植物需要直接照射的光源才能行光合作用,稱為陽性植物;只要有漫射光源便能光合作用的植物,稱為陰性植物。但其實這是兩極分法,大部分的植物均在兩極之間,對直射與漫射光源均能運用,而且不同生長階段有不同的光需求。
月亮的光是太陽光的折射,很溫和但亦具有能量,它的亮度在滿月時達到最大量,同時也是月球引力影響最大的時間,動物與植物均受其影響,但因難以量化其影響力,而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農藝作物未必需要全日照
農藝作物是指生長期短的作物,所以作物自然高度不高,可以密植以獲最高產量,是糧食與蔬果重要的來源。但大多數的農藝作物在原生地的社會結構中均屬日照較少的地被植物,只在開花結果期需要較多的日照。這些作物經由人類不斷的選育改良,多數已能適應全日照環境,以利大面積栽培,但亦必須投入更多心力去照顧。